|
“金城柳”与句容
杨柳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常用的意象,比如古人借“折柳送别”来倾诉离别之不舍,也有词牌“章台柳”以柳枝喻人,借咏柳诉情;韦庄笔下的“台城柳”更寓意着时移事迁,物是人非;而“金城柳”则是感叹时光流逝、年华易老,在诗词中应用犹多,比如说李清照《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》:“贤宁无半千,运已遇阳九。勿勒燕然铭,勿种金城柳。”,蒲松龄《旅思》诗: “可叹金城柳,参差已十围。”等。
“金城柳”这个典故出自《晋书·桓温传》:“温自江陵北伐,行经金城,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,慨然曰:‘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’!攀枝执条,泫然流涕。”,说的是东晋大将军桓温第二次北伐时,途经金城,见到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,扶着枝干,拿着枝条,不禁泫然泪下。此典故在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中也有记载。
“金城柳”的金城是指什么地方呢?本人查了一下《晋书·桓温传》和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,全文中都没有准确说明,网络上有文献提到是今江苏南京一带,而大连理工大学叶君远教授在《中国古典诗歌意象》的公开课中明确提出:“这里的金城是指江苏的句容,句字原来是勾,现称句容”。
句容是个古县,于西汉朔元年(公元前128年)置县,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。县志中记载:“东晋大兴三年(320年)句容琅琊乡、江乘金陵乡立为怀德县,安置琅琊国人。咸康元年(335年)侨置琅琊郡有实土、桓温为太守,治所在金城(今县境宝华乡西部)。”
《嘉定镇江志》考之《太平寰宇记》中也提到“金城”,文中记载:“东晋时,于京口侨置徐、兖二州治所,晋陵郡(郡治京口)有侨郡十八,其中南东海郡治所在丹徒、南琅玡郡治所在金城(今句容宝华乡西部)、南兰陵郡治在丹阳。”
“金城”一词还可见梁代慧皎所著《高僧传》:“释保志。本姓朱。金城人。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。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。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。发长数寸。常跣行街巷......”这里的释保志即是六朝时期高僧、句容宝华山的开山祖师宝志法师,宝志法师是南朝梁代句容县东阳镇人,民国初年蒋瑞藻先生在所著《小说考证》中考证其为济公的历史原型。
从这里可以看出,金城与东阳镇有了直接联系,这个东阳镇现在位于何处呢?东阳镇旧址即今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东阳街,东临宝华山。相传吴王之母埋葬于宝华山,称此地为秣陵。唐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“楚汉之际,改秣陵为东阳郡,因名,有馆驿,今有巡检司。”明洪武年间,东阳改为竹里,不久又称为东阳。东阳附近曾是东晋琅琊侨郡所在地。新中国成立前后,属句容县东阳乡;1953年7月,划归南京市,隶属于九区(栖霞区),1958年10月撤乡,改为东阳大队,1983年改村,隶属摄山镇。
“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”金城柳的寓意是人生易老,时光易逝,而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句容人,也为金城与句容的这一段历史渊源唏嘘不已,有空一定要去东阳老街走走,不知是否还能看到昔日的金城柳。
20140608
|
|